首页 网站首页 工业品 通讯产品 查看内容

企业新闻 2022-8-5 15:52 8335 0

熊继衮:航天天线事业的“挖井人”

5月30日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技工作者们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各自范畴,奉献热情与聪明。在我国航天范畴,熊继衮只做一件事:处置天线及相关技术的研讨。

2022年4月28日,电磁理论、微波技术和天线技术专家,中国天线丈量技术范畴的开辟者,中国航天科工团体二院23所原科技委副主任熊继衮同道因病归天。

熊继衮:航天天线奇迹的“挖井人”


熊继衮。中国航天科工团体二院23所供图

几十年堆集80多本进修笔记

1957年,熊继衮进入国防部第五研讨院二分院工作,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

20世纪60年月,他处置防空导弹制导站用单脉冲天线和相控阵天线的研制,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颗实验卫星闽西测控站天馈系统和某相控阵制导雷达天馈系统,为鞭策我国天线丈量技术成长作出重要进献。

1974年,他接手实验通讯卫星空中测控站天馈系统的研制使命,这是那时航天奇迹重点使命之一。在计划制定进程中,他指出保证测角精度是工作的重点,并肯定采用“先圆后差”的五喇叭单脉冲计划,还倡议采用一种简单的切角方波导圆极化器,推导了近似设想公式。

那时科研生产次序尚未一般规复,他克服诸多困难加速研制进度,终究在1980年秋完成对接调试,1984年景功地完成了实验通讯卫星的测控使命。

早期天线测试条件很艰辛,偶然为了测试偏向图,要在库房里把气球一个个布满氢气,密密层层地系在天线上,几小我窝在一堆气球底下,猫着腰把天线推出库房,里面有人大呼一声“放”,众人一路放手,气球吊着天线徐徐升空,遇上一阵风,就把天线吹偏了,每次还只妙手摇仪器测试一个频点,测试速度不可思议。

为改良天线测试条件,1982年,熊继衮经屡次申请,终究获批引进了我国第一部自动天线测试装备,进步了测试精度,大大收缩了天线研制周期,加速了型号研制进度。同时,在行业范畴,引发了国内很多天线研制单元的关注,纷纷要求参观进修。

为此,中国航天科工团体二院23所举行了初次天线丈量技术钻研会,并建立了挂靠在23所的全国天线丈量与电磁兼容丈量专业委员会,尔后每隔两年举行一次这样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均由他主持或构造,到1998年共举行了8届,对鞭策我国天线丈量技术的成长起到了积极感化。

熊继衮对天线新技术的成长静态高度关注,经常收集有关电磁理论、天线和微波技术等方面的材料研讨进修。几十年来,他堆集了80多本进修笔记,自购科技书籍400多册,还自学俄、德、法文等,阅读多种外文书刊,跟踪天下先辈技术的成长,为年轻科技职员供给征询,为预研使命的展开奠基根本。

1980年景功研制“圆顶阵”天线

圆顶阵相控阵天线是20世纪70年月兴起的新型天线,具有在半球空间扫描的才能。熊继衮在80年月初提出展开预研工作,经过充实论证肯定了圆顶阵的范围,为节俭研制经费,他采用现有的小面阵作为馈电阵。

在制定计划时,他倡议采用阿基米德螺旋天线单元作为单元组件,省去了牢固移相器,进一步节俭经费,收缩研制周期。“圆顶阵”于1980年中期研制成功,获得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引发国内外专家很大爱好。

20世纪70年月,固态(有源)相控阵天线与数字波束构成(DBF)技术在国外有了很大成长,是近代雷达的重要成长偏向之一。

为跟上技术创新,自1987年起,熊继衮为展开这项新技术的预研工作撰写了多篇论证报告,并屡次在部、院召开的钻研会上先容,后被列为国防科工委重点预研项目。

尔后,该项目由中国航天科工团体二院23所承当,并衍生出一系列重点型号。

为了将航天天线技术利用到民用方面,熊继衮还应邀加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的大射电千里镜(LT)的开辟研讨工作,几年来一向停止FAST千里镜的开辟研讨工作,还被聘请为LT中国推动委员会顾问。

自1995年以来,熊继衮每年都加入几次天文台举行的学术钻研会并作报告,还与到会的本国专家会商技术题目,对大射电千里镜的研制起到了积极感化。

同事姜新发曾称,熊继衮他们这一代人是国家航天天线奇迹的“挖井人”。

像“法官”一样评审材料

1982年,中国航天科工团体二院23所正式招收第一届硕士研讨生,担任23所科技委副主任的熊继衮在抓科研工作的同时,负担起青年科技人材的培育工作。

同事刘兴术以为,熊继衮很是重视对年轻人的培育工作。还有很多门生回忆,教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干事松散,为人处事低调,对他们工作的指导和帮助很大。

除了研讨生的培训治理工作,熊继衮还介入编写航天丛书,将多年的研讨经历教授给年轻人。

他主持《导弹与航天丛书》防空导弹系列第82册《防空导弹制导雷达天馈系统与微波器件》一书编写。对相关编写,他具体认真地检查文稿,频频停止点窜补充。

同事马兰生提到,熊主任对人对事都很是认真细致。在自己编写测试技术报告时,里面有一段模棱两可的地址描写,熊主任看完后认真地说,报告要把地址写清楚,避免他人阅读时发生误解。

还有同事回忆,有一篇英文论文,大要十多页,他写完了去请熊主任审阅。那时熊主任已年近八旬,他认认真真重新至尾看了好几遍。他通篇推导每一个公式,小到标点标记,大到课题重点论述,都给出了具体的定见和倡议。

同事称,分开科研一线后,熊继衮仍然关心着天线奇迹的成长静态,每次约请他来评审材料,他都像法官一样严厉、认真和仔细。

在几十年的科学理论中,熊继衮为中国天线奇迹打下坚固根本。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通讯员 陈国华

编辑 刘茜贤 校订 刘越

最新评论(0)

© 2022-2024 企业新闻网 Powered by Discuz! X3.4

本站内容由网友分享或转载自互联网公开内容,如有侵权请反馈到邮箱 1415941@qq.com,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加急删除请添加站长微信:15314649589

微信扫描,加站长微信

企业新闻网